赵俊贤 教授
在职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擅长领域:多高层钢结构、高性能结构、结构抗震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院长助理,土木工程系副主任,Scopus收录期刊《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编委,国际期刊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青年编委,国际SCI期刊(JCR 2区)Buildings抗震韧性专刊客座主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防震减灾工程分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数字建造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1)多高层钢结...
咨询ta
459
教育背景
2007年9月~2012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博士,导师:吴斌(毕业论文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第十五届优秀博士论文)
2009年11月~2010年11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Chia-Ming Uang
2005年9月~2007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工程,硕士,导师:张耀春(考研初试+复试总分第1,优秀毕业研究生金奖,硕士论文答辩总分第1)
2001年9月~2005年6月,汕头大学,土木工程,学士(校奖章提名奖获得者,全校4人)
工作经历
2021年9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2019年8月~2020年7月,北海道大学,建筑构造工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合作教授:Taichiro Okazaki
2019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
2015年9月~2021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
2015年7月至今,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
2012年7月~2015年8月,华南理工大学,讲师
参与项目
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7项、厅局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5项、企业项目2项,获批科研经费800余万。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承载-耗能-恢复多机制协同的损伤可控钢框架节点抗震机理及结构设计方法,负责人,58万,2022.01~2025.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滑移连接的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节点开合效应控制与设计方法,负责人,72万,2018.01~2021.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结构大震变形对防屈曲支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及支撑设计方法,负责人,28万,2015.01~2017.12
(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卓越青年团队项目),模块化高层钢结构高效装配-可靠承载-抗震韧性多功能协同体系及一体化设计理论,负责人,300万,2023.01~2026.12
(5)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基于悬挂转动耗能机制的高性能抗震韧性钢结构体系,负责人,100万,2021.01~2024.12
(6)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项目,负责人,30万,2015.04~2018.03
(7)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项目,可恢复功能的新型抗震钢结构体系,负责人,30万,2016.05~2019.04
(8)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大震下防屈曲支撑与框架结构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支撑设计方法研究,负责人,4万,2014.01~2016.12
(9)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强震下考虑结构几何非线性的防屈曲支撑受力机理研究,负责人,3万,2013.10~2015.10
(10)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负责人,2万,2014.01~2015.12
(11)乌鲁木齐市建设科技项目,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新型耗能节点技术研究,负责人,15万,2018.01-2019.12
(12)山东省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防屈曲支撑加固既有混凝土框架梁柱破坏模式研究,负责人,3万,2019.01~2020.12
(13)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装配式钢框架耗能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负责人,29.44万,2021.03~2023.02
(14)中建四局绿色建筑科技(广东)有限公司项目,减隔震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43万,2023.01~2025.12
主要荣誉
国家级(教育部)高层次青年人才(2021)
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2019,排名第1)
广东省卓越青年团队负责人(2022,全省30人)
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20)
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4)
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6,全市第1)
刘恢先地震工程奖(2011,全球10人)
Engineering Structures期刊“Outstanding Reviewer”(2016,全球前10%)
华南理工大学优秀级主任(2020-2021)
华南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