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善 教授
在职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擅长领域: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
李伟善,1983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1995年参加厦门大学电化学高级研讨班学习。1996年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98年~1999年及2002年,二度在加拿大 University of Alberta做合作研究。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咨询ta
1619
教育背景
1994.3-1996.7 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工业催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1983.9-1987.5 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79.9-1983.7 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系,金属腐蚀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7.5-至今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1998.10-1999.12、2002.7-2002.11 加拿大Alberta大学,访问研究员
2008-至今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18-至今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参与项目
1.富锂正极氧离子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与功能电解质溶液间的相互作用,2019.01-2022.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872058)
2.微生物燃料电池钨/钼氧化物多孔阵列支撑非铂双功能催化剂的构筑及活性研究,2015.01-201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471073)
3.锂离子电池层状锰基正极材料\碳酸酯基电解质溶液界面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013.01-201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273084)
4.动力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制备及电池系统关键理化性质研究,2012.01-2015.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U1134002)
5.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多孔阵列氢青铜支撑铂催化剂的设计、制备及性能表征, 2011.01-2013.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1071071)
6.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物理化学问题研究,2011.01-2014.1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项目编号:10351063101000001)
7.嵌锂电极含硫界面膜的形成过程及其性质研究,2009.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873046)
8.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低铂高活性膜电极的制备与应用,2009.01-2010.12,国家863计划(项目编号:2009AA05Z112)
9.导电高聚物稳定的铂-氢钼青铜/质子交换膜组装及其对小分子有机物氧化的催化作用,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573039)
10.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2006.1-2007.12,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项目编号:2005DFA60580)
11.锂锰氧化物嵌脱锂离子动力学及其结构稳定表面修饰机理,2004.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373016)
12.组织结构对铁基合金点蚀敏感性影响机制的电化学研究,2002.1-2004.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3018)
13.微合金元素对铁基合金氧化膜电子性能及点蚀敏感性的影响,2000.1-200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材料工程部主任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041004)
主要荣誉
1. 2012年,“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隔膜及功能电解质的设计与制备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发明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2. 2007年,“锂离子电池功能电解质的研究与产业化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3. 201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 2007年,广东:第九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
5. 2016年,“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及其能源领域的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6. 2010年,“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团队”获广东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四批先进团队,学科带头人
7. 2004年,“无汞碱性锌锰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8. 2001年,“全息复制化学喷镀镍新工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